鋼琴是一種鍵盤弦樂器,琴弦呈水平(鋼琴)或垂直(鋼琴)排列。
鋼琴是最常見的樂器之一,通過不同粗細的琴槌和琴弦來產生聲音。 當按下琴鍵時,前者撞擊後者,從而使樂器產生給定音調和幅度的聲音。
聲音的產生不僅涉及塗有銅或銀的鋼弦,還涉及鑄鐵框架和共鳴板,可以放大聲波並增加其持續時間。 因此,如果您按下鋼琴琴鍵,聲音將持續長達 3-4 秒,然後隨著琴弦振動的減弱而逐漸消失。
鋼琴的歷史
打擊樂法早在 14 世紀的法國就開始從弦樂中提取音樂。 我們談論的是現代鋼琴的前身——羽管鍵琴。 隨後,這項技術被應用於擊弦古鋼琴,但這並沒有使該樂器擺脫其主要缺點——聲音快速衰減。 相同音量下持續時間不到一秒,排除了進行動態構圖的可能性。
原因是缺乏共振,但直到 17 世紀,伽利略·伽利雷 (Galileo Galilei) 做出相應發現後,這一點才為人所知。 與此同時,音樂大師們憑直覺行動,不斷改進羽管鍵琴和古鋼琴的古典版本。
到了 18 世紀初,實驗取得了空前的成功,意大利大師 Bartolomeo Cristofori 在 1907 年推出了一種新型弦錘樂器 - gravicembalo col painian e forte,後來稱為“鋼琴”。
其中,琴槌放置在琴弦下方,聲音的持續時間和動態由共鳴器提供。 1716-1721 年,法國和德國工匠,特別是 Jean Marius 和 Gottlieb Schroeter 對樂器的設計進行了改進。 不久之後,Sebastian Erard 提出了一種雙重排練機制,可以讓您在快速按下琴鍵時提取長(緩慢消失)的聲音。
如果我們談論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架鋼琴,它是由美國大師約翰·艾薩克·霍金斯於 1800 年發明的。 該樂器首次將琴弦垂直於地面放置,變得更加緊湊和方便。
奧地利人馬蒂亞斯·穆勒 (Matthias Müller) 在 1801 年提出了類似的設計,也參與了類似的開發。 在同一時期,以前僅由琴鍵控制的鋼琴配備了兩個腳踏板,可讓您調整聲音的音色、持續時間和動態。
鋼琴的普及從 19 世紀開始迅速增長:它首先在歐洲和美國,然後在其他國家成為主要樂器之一。 1818 年,它在俄羅斯帝國開始生產:由大師 Tischner 和 Virta 開始生產,並於 1828 年在奧地利開始生產:由大師 Ignaz Bösendorfer 開始生產。 貝森朵夫同名鋼琴品牌至今仍然存在,並且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鋼琴品牌。
美國施坦威公司對鍵盤錘樂器的生產做出了同樣重要的貢獻,其19世紀中葉的產品質量無與倫比。
鋼琴和電
20世紀初期和中期的全面電氣化不可避免地影響了音樂領域,早在上世紀20年代,第一批電鋼琴模型就開始出現。
在它們中,聲音提取是在錘子和琴弦的幫助下以機械方式進行的,聲音轉換是在拾音器的幫助下以電氣方式進行的。 此類鋼琴的首批型號之一是由美國工程師 Lloyd Loar 於 1929 年推出的 Vivi-Tone Clavier。
與機械工具相比,機電工具的主要優點是結構緊湊且成本低廉。 它們更適合巡演和戶外表演,並在 20 世紀 70 年代末迅速風靡全球。
在 80 年代,更先進、更緊湊的設備開始積極取代它們——電子鋼琴,它無需使用機械部件即可產生聲音。 事實上,他們只是模仿弦樂的聲音,但他們做得如此雷同,以至於到了90年代中期,笨重的三角鋼琴和鋼琴幾乎完全被趕出了音樂舞台。
如今,電子鋼琴通常被稱為“合成器”,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,從古典弦樂器到人、鳥和動物的聲音。 “鍵盤演奏者”的現代概念主要與合成器相關,然後才與機械鋼琴和鋼琴相關,而它們早已不再是一種大眾現象。